寡妇男爵夫人和她美丽的年轻女儿坐在乐队上方的包厢里。观众中有一种不安,有一种低语,有一种骚动。但是当乐队指挥就了位,序曲开始奏起来的时候,这一切就都停止了。
谁不记得亨塞尔的音乐Si l' oiseau j' etais呢①?它奏出来真像欢乐的鸟鸣。现在这里也有类似的情景:欢乐的、玩耍着的孩子,愉快的、混杂不清的孩子的声音;杜鹃和他们唱和;画眉在对 鸣。这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玩耍和欢乐阿拉丁的心情。接着大雷雨袭来了,这时努勒丁就使出他的威力:一道致命的闪电打下来,把一座山劈成两半。于是一 片温柔、诱惑人的声音飘出来了这是从魔窟里发出的一个声音:化石般的洞口里亮着一盏明灯,上空响着厉害的精灵的拍翅声。这时弯管乐号奏出一首圣诗;它 是那么温存、柔和,好像是从一个孩子嘴里唱出的一样。起初是一管单号在奏;接着又有另外一管,最后就有许多管一起奏起来了。它们在同一的调子中融成一片, 然后渐渐地扩展到丰满而有力的程度,好像是最后审判日的号角一样。神灯已经在阿拉丁的手里了!一股壮丽的旋律的狂澜涌现了出来。只有精灵的首领和音乐的巨 匠才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
在疯狂的掌声中,幕慢慢地开启了。在乐队指挥的指挥棒下,这掌声就像是号角齐鸣的进行曲。一个早熟的、漂亮的男孩子在演唱。他长得那么高大,但又是那 么天真。他就是阿拉丁,在一些别的孩子中跳跃。祖母一定马上就会说:这就是贝儿。这简直跟他在家里、在顶楼上、在炉子和衣柜之间的跳跃没有丝毫分别。看 他的心情,他连一岁也没有长大!
在他走下石洞去取那盏神灯之前,努勒丁命令他祈祷。他是用多大的信心和热忱念出那段祈祷文啊!他的歌声把所有的观众都迷住了。这是因为他心中具有纯洁和虔诚的旋律,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呢,还是因为他具有白璧无瑕的天真?欢呼声简直没有休止。
把这支歌重唱一次可以说是一种亵渎的行为。大家要求再听这支歌,可是没有得到反应。幕落下来了。第一幕结束。
所有的批评家都变得目瞪口呆。大家都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静待进一步的欣赏和享受。
乐池里飘出了几行音乐,于是幕启了。音乐的旋律,像格鲁克②的《阿尔米德》和莫扎特的《魔笛》一样,把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阿拉丁站在那个奇异 的花园里的场面展开了。一种柔和、低微的音乐从花朵和石头里飘出来,从泉水和深深的峡谷里飘出来。种种不同的旋律融汇在一起,形成一个伟大的和声。在合唱 中,人们可以听到精灵的飞行。这声音一忽儿远,一会儿近,慢慢扩展到极高的限度,而又忽然消逝。阿拉丁的独白之歌,被这些和谐的调子衬托着,慢慢地升上 来。它就是人们所谓的伟大的抒情诗,但它跟人物和场面是配合得那么好,它成了整个歌剧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洪亮、引起共鸣的歌声,这种从心里发出的、热情 的音乐,使得大家鸦雀无声,陷入狂热的境地。当他在众精灵的歌声中伸出手取得了那盏幸运的神灯的时候,这种热忱高涨到了不可再高的地步。
花朵像雨点似地从各方面抛来。他的面前展开了一块由鲜花铺成的地毯。
对于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说来,这是他生命中多么伟大、多么崇高的一个时刻啊!他觉得,比这还伟大的一个时刻永远不会再来。一个由月桂花所编成的花环碰着 他的前胸,然后又滚下来,落在他的脚下。他已经看见了这是从谁的手里抛出来的。他看到坐在离舞台最近的一个包厢里的那个年轻女子那个年轻的女男爵。她 慢慢地站起来,像一位代表美的精灵,在为他的胜利而欢呼。
一把火透过了他的全身;他的心在膨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弯下腰来,捡起这个花环,把它按在自己的心上。就在这同时,他向后倒下去了。昏过去了吗?死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幕落下来了。
死了!这是一个回音。在胜利的快乐中死了,像索福克勒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尔生在剧院里听贝多芬的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 动脉管爆炸了;像闪电似地,他在这儿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苦痛地结束了。他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
①亨塞尔(Adolf von Henselt,1814~1889)是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Si l' oiseau j' etais(《假如我是一只鸟》)是他的一支名曲。
②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
(1870)
这篇故事是于1870年11月11日以单行本的形式首次刊行的,共183页,出版者为哥本哈根的莱泽尔出版社。第二年它又在美国的《斯克利纳尔月刊》一 月、二月和三月号上连载。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来自安徒生本人。他的(贝儿)父亲是一个老实正直的仓库看守人,在光
谁不记得亨塞尔的音乐Si l' oiseau j' etais呢①?它奏出来真像欢乐的鸟鸣。现在这里也有类似的情景:欢乐的、玩耍着的孩子,愉快的、混杂不清的孩子的声音;杜鹃和他们唱和;画眉在对 鸣。这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玩耍和欢乐阿拉丁的心情。接着大雷雨袭来了,这时努勒丁就使出他的威力:一道致命的闪电打下来,把一座山劈成两半。于是一 片温柔、诱惑人的声音飘出来了这是从魔窟里发出的一个声音:化石般的洞口里亮着一盏明灯,上空响着厉害的精灵的拍翅声。这时弯管乐号奏出一首圣诗;它 是那么温存、柔和,好像是从一个孩子嘴里唱出的一样。起初是一管单号在奏;接着又有另外一管,最后就有许多管一起奏起来了。它们在同一的调子中融成一片, 然后渐渐地扩展到丰满而有力的程度,好像是最后审判日的号角一样。神灯已经在阿拉丁的手里了!一股壮丽的旋律的狂澜涌现了出来。只有精灵的首领和音乐的巨 匠才能够发出这样的声音。
在疯狂的掌声中,幕慢慢地开启了。在乐队指挥的指挥棒下,这掌声就像是号角齐鸣的进行曲。一个早熟的、漂亮的男孩子在演唱。他长得那么高大,但又是那 么天真。他就是阿拉丁,在一些别的孩子中跳跃。祖母一定马上就会说:这就是贝儿。这简直跟他在家里、在顶楼上、在炉子和衣柜之间的跳跃没有丝毫分别。看 他的心情,他连一岁也没有长大!
在他走下石洞去取那盏神灯之前,努勒丁命令他祈祷。他是用多大的信心和热忱念出那段祈祷文啊!他的歌声把所有的观众都迷住了。这是因为他心中具有纯洁和虔诚的旋律,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呢,还是因为他具有白璧无瑕的天真?欢呼声简直没有休止。
把这支歌重唱一次可以说是一种亵渎的行为。大家要求再听这支歌,可是没有得到反应。幕落下来了。第一幕结束。
所有的批评家都变得目瞪口呆。大家都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静待进一步的欣赏和享受。
乐池里飘出了几行音乐,于是幕启了。音乐的旋律,像格鲁克②的《阿尔米德》和莫扎特的《魔笛》一样,把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吸引住了。阿拉丁站在那个奇异 的花园里的场面展开了。一种柔和、低微的音乐从花朵和石头里飘出来,从泉水和深深的峡谷里飘出来。种种不同的旋律融汇在一起,形成一个伟大的和声。在合唱 中,人们可以听到精灵的飞行。这声音一忽儿远,一会儿近,慢慢扩展到极高的限度,而又忽然消逝。阿拉丁的独白之歌,被这些和谐的调子衬托着,慢慢地升上 来。它就是人们所谓的伟大的抒情诗,但它跟人物和场面是配合得那么好,它成了整个歌剧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洪亮、引起共鸣的歌声,这种从心里发出的、热情 的音乐,使得大家鸦雀无声,陷入狂热的境地。当他在众精灵的歌声中伸出手取得了那盏幸运的神灯的时候,这种热忱高涨到了不可再高的地步。
花朵像雨点似地从各方面抛来。他的面前展开了一块由鲜花铺成的地毯。
对于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说来,这是他生命中多么伟大、多么崇高的一个时刻啊!他觉得,比这还伟大的一个时刻永远不会再来。一个由月桂花所编成的花环碰着 他的前胸,然后又滚下来,落在他的脚下。他已经看见了这是从谁的手里抛出来的。他看到坐在离舞台最近的一个包厢里的那个年轻女子那个年轻的女男爵。她 慢慢地站起来,像一位代表美的精灵,在为他的胜利而欢呼。
一把火透过了他的全身;他的心在膨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他弯下腰来,捡起这个花环,把它按在自己的心上。就在这同时,他向后倒下去了。昏过去了吗?死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幕落下来了。
死了!这是一个回音。在胜利的快乐中死了,像索福克勒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多瓦尔生在剧院里听贝多芬的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的一根 动脉管爆炸了;像闪电似地,他在这儿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苦痛地结束了。他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
①亨塞尔(Adolf von Henselt,1814~1889)是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Si l' oiseau j' etais(《假如我是一只鸟》)是他的一支名曲。
②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1787),德国作曲家。
(1870)
这篇故事是于1870年11月11日以单行本的形式首次刊行的,共183页,出版者为哥本哈根的莱泽尔出版社。第二年它又在美国的《斯克利纳尔月刊》一 月、二月和三月号上连载。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来自安徒生本人。他的(贝儿)父亲是一个老实正直的仓库看守人,在光
(第30/31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